《巴黎圣母院》2019.4.20
阅读点击量:

2019年4月15日18点50,法国巴黎圣母院燃起一场大火……

蹭个热度,重温经典。

重点是想在前面说几句不吐不快的“题外话”——

不要盲目跟风键盘侠拿圆明园说事儿对一场文明的祸患拍手称快,这不仅不能证明你有多爱国相反还会暴露自己狭隘无知的短儿~

巴黎圣母院和圆明园一样,都是属于全人类的文明遗产。心疼巴黎圣母院着火的人更心疼圆明园的被焚,这道理就像我过圣诞节一点也不妨碍我更爱过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一样,再多解释都是废话。

不忘历史绝不是为了仇恨和报复,不要啥事情都拿到敌对的层面去解读。

言尽于此,说回名著。

1.关于建筑:巴黎圣母院座落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中的西岱岛上,始建于1163年,1345年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是一座典型的歌特式教堂,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被誉为由巨大石头组成的交响乐。教堂内部极为朴素,几乎没有什么装饰。大厅可容纳9000人,厅内的大管风琴也很有名,共有6000根音管,音色浑厚响亮,特别适合奏圣歌和悲壮的乐曲。曾有许多重大的典礼在这里举行,例如1945年宣读二战胜利的赞美诗,又如197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将军的葬礼等。维克多·雨果的长篇名著《巴黎圣母院》使这座建筑更加令世人瞩目。原著再版增加了初版时遗失的三章,主要是关于建筑艺术和历史的文字。

2.关于作者:维克多·雨果(1802-1885):19世纪法国著名诗人、小说家、文学评论家和政论家,也是诗歌的革新者、浪漫派戏剧的创建者,法国人民最喜爱的作家之一,一生著作甚多,遍及各种文学体裁。所以电影中有许多诗化和戏剧化的对白。

3.关于作品:《巴黎圣母院》艺术再现了13世纪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宫廷与教会狼狈为奸压迫群众,人民同两股势力斗争的历史真实。作者将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动丰富的戏剧性场面有机连缀,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浪漫主义色彩浓烈,且运用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是对照原则运用的艺术范本。整个作品充满人道主义激情,推向极端的美丑对照,绝对的崇高与邪恶的对立,使小说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这也许正是浪漫派小说的魅力所在。

4.关于人物形象:这部名著塑造的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和面容丑陋身体残疾的钟楼怪人卡西莫多,是世界艺术长廊中不朽的人物形象。当今时髦说法:一个女人和4个男人……电影中符号化的人物形象在原著中有着更丰富的人性层面塑造。

爱斯梅拉达:美与善的化身。心灵美与外在美的完全统一,所以她的死激起读者的无限同情,从而产生对封建教会及王权的强烈愤恨。(悲剧的力量: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卡西莫多:美与丑的对立统一。钟楼怪人,极端的美丑对照,以外表的丑衬托内在的美。

副主教克洛德:恶的代表。表面清心寡欲,回避一切世俗享乐。但内心残酷、自私,无力抗拒潜伏的罪恶情欲,就不惜一切代价占有她或者置她于死地,以求灵魂的安宁。

菲比斯:潇洒外表下的极度自私与空虚。

甘果瓦:冠冕堂皇懦弱无能的文人形象。

5.时代意义:美与丑的重新思考,人道主义的不同解构。

《巴黎圣母院》的悲剧突出地表现出灵与肉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终以矛盾主体的覆灭而告终。神权与人权,理性的光芒,庞大的黑暗制度与脆弱的个人挣扎的冲突,无不把“悲剧气氛渲染得极为出色”。本书结构的宏大、情感的张力和对人性解析的深刻程度,让后人叹为观止。

相关链接:

馆藏纸本——《巴黎圣母院》

读秀检索——《巴黎圣母院》电子阅读

其他著作——雨果著作馆藏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