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周年华诞,来几发主旋律是必须的,重点是这主旋律还得耐看!所以想到这部60周年献礼大片,推介给彼时还是孩子的青年观众~
当时影片未映先红吸引了海量观众翘首期待孜孜以求,172位阵容空前强大的明星参演应该不是妄加推测的首要原因。影片上映前后围绕该片的话题几乎都与明星有关,而窃以为:明星加盟的最大作用还应当属有效吸引大家去关注那一段历史。所以,首先,请大家观影过程中不要只顾得数明星,更重要的是别忘了关注影片本身的历史内涵。
其次,怎样把主旋律电影拍好看了本来就是个难题。那改天换地的4年在中国发生的事情是那样的波澜壮阔,远非现在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某些国家和地区的局部战争可比。本片并不是以表现战争本身为侧重点的,而是要证明这场人民战争的必要性和进步性,所以我们看到在影片中战争场面少之又少,而定义战争的性质是主要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为标准的……影片很好地把握了弘扬主流意识形态和坚持独立艺术追求之间的关系,冷静客观地罗列事件和人物心理,写意性不图解的华彩主题背景音乐,以及一系列比较有特色的明星角色设计……均表现出影片运用电影技巧的水准。
至于全明星阵容的缘由,当时制片方有此一说:
《建国大业》上映 韩三平:用明星是世界性法则;
黄建新:打造主流电影的政治类型,不做宣传片
——详细资料具体见附后链接。
相关链接:
北京日报:关注明星也别忘关注历史
2009年09月16日12:52 北京日报
在9月上映的众多献礼片中,《建国大业》赢得最多的关注。该片今天下午在京城院线公映,即将掀起观影热潮。172位明星加盟参演,1450个拷贝的发行量,这两个破纪录的数字让院线人士预测,影片也将创造国产片票房的新纪录。这部影片未映先红,原因当属明星阵容空前强大,致使围绕该片的话题几乎都与明星有关,而影片本身的历史内涵却很少被人谈及。
明星参演对影片有多重要?中影集团本月相继推出《天安门》、《建国大业》两部献礼片,投资均为3000万元,但两者遭受的待遇堪称冰火两重天。《天安门》上映两周以来遭到不少院线冷遇,放映的场次少得可怜。导演叶大鹰最近在博客中叫屈,怒斥院线和媒体太势利。相比之下,《建国大业》从筹拍之日起就受到媒体追捧,院线也把多数影厅留给该片。两片一冷一热,表明动用多少明星,在市场上实有天壤之别。
哪些明星参演、明星出演哪些角色、明星的国籍与戏份等,吸引观众眼球、引发大家热议的似乎都是这些。《建国大业》尚未公映,已有媒体给观众提供一份观影指南,教观众如何识别片中的明星。因为很多大牌明星只有几句台词或一个镜头,加上化装效果,观众若不是明察秋毫,观影时难免会漏掉他们。诚然,明星阵容让观众对影片产生极高兴趣,但剧情也不应被忽视,毕竟明星扮演的全是真实历史人物。
《建国大业》浓缩了1945年国共重庆谈判至1949年开国大典一段波澜壮阔的新中国诞生史,题材的重大意义自不待言。影片表现的历史事件纷繁复杂,人物群出,镜头切换快速。对那段历史缺乏了解的观众看片时,要迅速理解其内涵并不容易。观众进影院之前,不妨熟悉一下相关历史,会更易领会剧情,不至于只顾看一张张明星脸,却置角色内涵而不顾。
值得庆幸的是,众明星参演,并没有破坏剧情,明星为角色服务,而不是角色为明星服务。影片的主题非常明晰,国共双方的人物形象并不脸谱化,在心理刻画上也有新突破。片中蒋介石及国民党最终兵败,毛泽东带领的共产党团结民主党派,赢得民意而建立新中国。影片不是简单表现一群好人打败了一群坏人的套路,而是表现民主、团结如何打败了专制、独裁。观众除了看明星,只要关注剧情,不难得到关于历史的深思。
《建国大业》:主旋律奇观效应
2009年09月14日10:35 腾讯娱乐 麻绳
明星云集的《建国大业》
20年前有一部电影名叫《开国大典》,我至今还记得里面的一句台词,那是蒋介石在检查长江防线的时
候碰到一群国军军官在打麻将,面对这群诚惶诚恐的手下,蒋介石在用“杠上开花”教训了他们之后,语重
心长地说:“打牌,你不行,打仗,我不行,长江天险能否守住,全靠诸位仁兄了。”一句简单的台词,背
后隐藏的是厚重的辛酸和无奈,几乎没有胜算的困兽之斗,所能依靠的也只能是这支早已军心涣散丧失战斗
力的哀兵了。
时隔20年,在《建国大业》中,退守台湾的蒋介石最后下令取消了对北京的空袭,直接原因是美国拒绝
了国民党飞机在釜山加油的请求,这实际上是给了蒋介石一个台阶,被人打得落荒而逃之后再偷摸回来砸人
家玻璃来泄愤,那他失去就不仅仅是国土和民心了。于是一个凄凉的老人感叹:是国民党打败了国民党啊!
这是《建国大业》中蒋介石最后的镜头。
整部《建国大业》135分钟,篇幅不短,但叙事还是很赶,一件事接一件事,也确实是因为这改天换地
的4年发生了太多的事情,从重庆谈判到弃守延安到三大战役到开国大典,《建国大业》几乎可以作为解放
战争的历史教材读本来看了,出场人物如走马灯一般目不暇接,这也为众多的明星客串提供了机会,其实看
过之后仔细一想,也亏得都是大家熟悉的明星来演的,要不很多人物第二次出场的时候观众可能会忘记这是
谁了。这与集中讲述从西柏坡到北京这段历史的《开国大典》比起来,格局要大多了,但相比较而言缺乏了
一些趣味性的细节,例如《开国大典》中毛泽东上街吃面没带钱,还有毛泽东的几个湖南老乡闯进中南海打
秋风、要给新中国起年号这样丰富人物个性的情节,在《建国大业》中是根本找不到的,这导致了一个后果
是观众记住了很多客串明星的脸,却想不起来主要人物都干过了什么。人物过多又要保证每个人物都有戏,
剧情上难免显得有些支离。
那几年在中国发生的事情,那样的波澜壮阔,远非现在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某些国家和地区的局部战争
可比。而《建国大业》并不是以表现战争本身为侧重点的,而是要证明这场人民战争的必要性和进步性,所
以我们看到在影片中战争场面少之又少,而定义战争的性质是主要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为标准的,所以《建
国大业》更多地采用了第三方即国民党进步将领和民主党派的视角来对对立的两党进行政治和道德上的判断
,如冯玉祥、宋庆龄、张澜、李济深等人。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在尽量避免口号式和传道式宣传的基础上增加
说服力,在当时的情境下,这些社会精英的选择更能代表人心向背和正确的社会发展方向。
怎么把主旋律电影拍好看了是个难题。美国也有主旋律电影,《黑鹰降落》、《光荣》、《拯救大兵瑞
恩》、《阿波罗13号》、《我们曾经是战士》、《空军一号》等等,莫不如此,甚至是《变形金刚》这样的
科幻大片也不回避炫耀美军作战实力的成分,而大量的常规商业电影中都渗透着邪不压正、助人为乐、回归
亲情等主流价值观,至少他们在影片中可以将意识形态与商业元素做更加完美的融合。《建国大业》作为中
国主旋律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登峰造极之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考察当今主旋律电影创作水平的文本。
《建国大业》很好地把握了弘扬主流意识形态和坚持独立艺术追求之间的关系,导演通过冷静客观地罗
列导致双方力量日益失衡的事件和人物心理变化,来论证共产党的胜利和国民党的灭亡一样是不可避免的历
史洪流这一历史事实的必然性,而且江河日下的国军方面阴郁冷酷的色调与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红色政权方
面革命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还值得注意的是,《建国大业》全片几乎是由写意性的背
景音乐铺满的,而且并没有简单地用正反方不同风格的主题音乐来简单地表明创作者的倾向性,这一方面保
持了情绪的连贯性,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对传统意义上的对立方做脸谱化的政治图解。最华彩的音乐段落出现
在政协会议召开之后,不过有模仿电影配乐大师莫里康内在《战火浮生》中的配乐的痕迹,不仅风格和曲调
相似,连配器都是一样的,人声加单簧管,但确实好听。
其实对于《建国大业》这样的电影,国军方面的戏拍得好不好是关键,因为在这场争斗中国军作为失败
一方具有更浓重的悲剧色彩,而悲剧人物往往更具有人性的力量。我注意到一个事实,大凡扮演蒋介石的,
都是绝对的演技派高手,这里比较著名的有孙飞虎、陈道明,还有《建国大业》里的张国立,这里的蒋介石
也是被赋予了最多性格层次和细节的人物,印象最深的是李宗仁当选副总统的一场戏,票选前的冷语相讥,
公布结果后李宗仁主动前来与蒋介石握手,蒋伸出手却转而鼓掌将李晾在了一边,这一系列的动作很清晰地
勾勒出了蒋介石作为一个玩弄权术的政治家暗流汹涌的内心世界。这个蒋介石的形象深入到一个逐渐远离自
己的政治理想的失意老人的内心世界,片中的国军溃败前夕,蒋介石坐车穿过总统府空荡荡的甬道,而眼前
依稀所见却是当年当选民国总统百官朝贺的场面,这种心境的落差不禁令人唏嘘。
在一个娱乐至上的年代,即使是主旋律电影,首先也要能够做到吸引观众去关注。《建国大业》的大量
明星的客串加盟,从实际效果来看,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确实是大幅度地提升了影片的观赏性和话题性
,另一方面观众对明星的期待同时也冲淡了对影片内容的深入体会,但这些是创作方法上的问题,相比起所
带来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来说,利弊的权衡不应该以单一标准来衡量。不过看《建国大业》的过程确实是
一个有发现乐趣的体验,明星毕竟是明星,每个人的三言两语所收获的戏剧效果都不可小觑,累积起来更是
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气场,让你不得不认真对待银幕上出现的每一个人和每一句话。
下面是几个个人认为比较有特色的客串明星设计:
1、吴刚:吴刚扮演的是民主爱国人士闻一多。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是被收录进中学语文教材的,吴
刚在银幕上再现的也就是这一次演讲,再次感叹吴刚的表演和台词功力了得,声音的控制力太强了,那种暗
哑和悲愤表现得十分到位。
2、陈凯歌:一直在预告片里看陈凯歌鸣枪的镜头,看电影的时候才知道这是冯玉祥,凯爷的道貌岸然和冯
玉祥的凛然正气还是有气质上的吻合的,校场口与他配戏的刘桦也很好地烘托了凯爷的伟岸。第二场冯玉祥
白天提灯笼去见蒋介石的情节是有史实依据的,这里观众的笑场很合时宜,冯将军本人也确实是个幽默的人
。
3、范伟:范伟在这里扮演一个为毛泽东做饭的炊事兵,他的出场引起了场内的爆笑,范伟诚惶诚恐的表情
神态也确实是太生动了。影片着意对解放军高层的生活和工作做了亲民化的表达,在淮海战役大捷传到西柏
坡,军民欢庆的场面中,前景是周恩来、朱德等人激越地高唱国际歌,后景是酒至半酣的毛泽东憨笑着靠在
窗台,微合着双眼陶醉在喜悦之中,这一场的调度是颇见功力的。
4、葛优:葛优在这里扮演的是一个不知名的解放军将领,还搭配了一个王宝强,“放照明弹”和“报告首
长,我们已经攻到了北平城下”这两句台词被处理的含而不露又大气磅礴,这种气势还真得是有星范的人才
能表现出来的。
5、姜文:姜文扮演的毛人凤出场不少,每次都是在建议或布置杀人,姜文的气场太强了,谁跟他配戏都会
有被抢戏的风险,毛人凤这样的人用凶残狡诈之类的词语去形容就太表面化了,他干的就是这样的职业,就
是一个干脏活的,在他眼里没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只有该杀和不该杀的人,头脑简单但尽职尽责,这就是
姜文演绎的毛人凤。
6、陈道明:陈道明扮演名为海警备司令部第三大队特务副队长,实则是共产党卧底的阎锦文,当毛人凤在
汽车内向阎锦文布置暗杀张澜的计划时,估计很多观众都要拜倒了,这俩演员在一起实在是太帅了。注意阎
锦文最后护送张澜出关卡时执行检查的国民党军官,这个客串演员可能很多人都会忽视掉,那是郭晓冬。
……
《建国大业》上映 韩三平:用明星是世界性法则
2009年09月16日13:31 新京报
《建国大业》能迅速调动大量明星与韩三平的号召力不无关系。
主旋律影片《建国大业》中最令人耳目一新的就是它的市场化操作。日前,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导演
韩三平、黄建新都认为这种操作只是制作一部好电影的正常方式而已。但黄建新表示,这次全明星阵容的形
成有着多重原因,难以复制。相比之下,韩三平则更加乐观:“如果可以盈利,那我估计它就会成为一个模
式了。”
演员 演历史人物有挑战
新京报:全明星阵容是媒体和公众讨论最多的,一开始就这么设计的吗?
韩三平:请明星演出是开拍之前陈凯歌导演给我的建议。从我们拿到剧本到现在才十个月,我们确实调
集了所有的资源来拍摄这部电影。用明星最浅层次的目的就是吸引观众入场,这在全世界都是通行的法则。
从艺术层面上讲,请具有高超表演技巧的明星来演,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这是唯一的选择。
新京报:能迅速调动这么多明星,是不是也跟你在电影界的号召力有关?
韩三平:我觉得不能这么说,60周年的一部献礼片,很多明星来演肯定有情感因素在里面,还有个被忽
视的原因是,明星们演的都是真实人物。比如章子怡演的龚澎,当年是一个很厉害的北大毕业生,最后嫁给
了外交部部长乔冠华,她只有两三分钟的戏,却逼着她去适应这个历史人物。演演历史人物对演员很有挑战
性,要做很多功课。你让李连杰来演一个虚构人物他不一定有兴趣。我相信张国立演蒋介石,肯定比他演那
些皇帝来得有意思。
新京报:主旋律电影采用全明星模式,有复制的可能吗?
韩三平:如果可以盈利,那我估计它就会成为一个模式了,成为一种将来在国庆节献礼的方式。
反馈 票房比影评重要
新京报:《建国大业》上映后,对你来讲票房重要还是评价重要?
韩三平:我还是看重它的票房,坚持我的观点和立场。艺术是可以讨论的,当然我希望《建国大业》有
艺术性。但比较而论,重要的是观众的反馈,而不是几篇评论。有的年轻人胆子也太大了,说某部电影不好
看,我问,你看过这电影没有?他说没有,那你怎么知道的,网上说的,这样行吗?至少在我看来就是不负
责任。
新京报:你的票房期待是多少?
韩三平:如果仅仅讲期待的话,那是多多益善。
黄建新:打造主流电影的政治类型,不做宣传片
2009年09月16日13:34 新京报
演员 明星阵容难复制
新京报:最开始是七个明星,怎么慢慢变成全明星阵容了?
黄建新:根本没有那么多时间去选演员。能吸引到这么多明星,也和国力增强以后这个民族更加自信的
心态有关。换在30年前,就只能靠行政命令。其次,就是韩三平董事长在行业里的号召力。再次,香港合拍
片的发展,让香港明星对这边的认知多了。我粗略算了一下,这部片的演员里曾经当过电影主角的有83人,
这个比较难复制。
新京报:片中国民党阵营里的明星演员比共产党阵营中的多,为什么?
黄建新:大众对共产党领袖形象认知更多,你换个不像的演员马上就被观众否定了。但国民党60年前退
走的那帮人,除了蒋介石、宋美龄、蒋经国,大家都不熟悉,明星演了也能被认可。
新京报:剪辑的时候你按照什么标准取舍?
黄建新:只能按戏本身来取舍,但没有明星打电话央求我别删,他们都会尊重电影规律。
新京报:吴宇森的戏在预告片中都有,后来被删掉了。是什么内容?
黄建新:他扮演的是刘文辉来见张澜,给民盟捐了很多钱,张澜要求他和平解放。因为戏太长就被剪掉
了,而且刘文辉也不在故事的主线上。
故事 主流电影的政治类型
新京报:毛泽东醉酒、周恩来发火,这样的表演在以前的主旋律片中似乎很少见到。
黄建新:我们要还原故事片所需要的因素。你想想,当年井冈山、延安那种环境下,毛泽东这些领袖人
物没有一定的人格魅力不能聚集这么多人,他们肯定比一般的人更有性格和特点,抽象化的人物没观众想看
的。
新京报:我发现电影还表现了一些新的细节,比如刘德华演的这个角色曾想轰炸天安门?
黄建新:没错,这是当年的事实。另外国民党的总统选举过程、蒋介石的当选仪式以前好像也没表现过
。以毛主席为首的领袖创造了一个伟大的时期,他们的对手一定不是草包和小丑。历史到了今天其实视野更
宽了,我们可以从容地表现一些东西。有人说《建国大业》有突破,外界环境没到这一步,我们也做不到突
破。我们公开地说不是做宣传片,而是用艺术手法拍故事片。
新京报:主旋律电影要更靠近老百姓,还要做些什么?
黄建新:我对《建国大业》的定义是主流电影的政治类型。有了这个就可以用市场的方法来操作。我还
是要重复一点,《建国大业》不是突破,而是正常运转,大家却把它当成例外。这种错觉,是因为它的增长
方式太迅猛,一下子这么多明星,这么庞大而主流的宣传方式,让大家有点不适应,但它没有脱离做好电影
的基本方法。
难点 主角人格对撞难表现
新京报:《建国大业》有什么遗憾吗?
黄建新:我觉得有可能拍得更好。后来我们又看到很多历史资料,显然我们对历史文献的消化程度不够
。其实这部电影不符合一般故事片规律,故事片两个主角要见面,人格要对撞,但毛泽东和蒋介石重庆谈判
后就分开了。《建国大业》现在是靠国共双方在结构上对撞,可能观众看起来会有些别扭。
新京报:电影中的战争场面都是用的纪录片吗?
黄建新:有些是其他电影的片段,解放北平和开国大典是纪录片。即使用到了纪录片,我们也做了一些
改动,比如开国大典和政协会议上鼓掌投票的画面都变慢了,这是为了和慢节奏的电影音乐相配合,体现一
种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