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名著改编电影展映月”第七发:《包法利夫人》。
法国大作家福楼拜经典名著改编。
一位受过贵族化教育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因为不满足平庸、追求所谓高雅浪漫生活而逐渐堕落的故事。这是一个无论在生活里还是在文学作品中都很常见的桃色事件,但是福楼拜细腻地感知到的是旁人尚未涉及的敏感区域,触及到了更深和广阔的方面,以貌似冷漠的态度非常“客观”地陈述酿成悲剧的前因后果,阐明女主人公爱玛的死不仅仅是她自身的悲剧,更揭示了造成这种悲剧的时代和社会根源。
1856-1857年间,在《巴黎杂志》上连载的《包法利夫人》轰动文坛,同时也在法国社会引起轩然大波。怒不可遏的司法当局对作者提起公诉,指控小说“伤风败俗、亵渎宗教”,并传唤作者到法庭受审。审判闹剧最后以“宣判无罪”宣告结束,而隐居乡野、藉藉无名的作者却从此奠定了自己的文学声誉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包法利夫人》改编的电影电视剧作品极多,美、英、德、意、前苏联等均有不同版本,法国更是不止一次地改编翻拍。今天选择推介的是法国新浪潮大师查布洛尔执导的1991年版,特点是相当忠实原著,且法国原汁原味,年代也比较新近,便于引领青年观众认知了解原著。缺点是处理得较为平顺沉闷,女主角于佩尔饰演的爱玛也显得太冷,缺乏生气。
相关资料:
作者简介:居斯塔夫·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1821.12.17-1880.5.8),19世纪中叶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著名作品有《包法利夫人》、《情感教育》和《布瓦尔和佩库歇》等。他对19世纪末及至20世纪文学,尤其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被誉为“自然主义文学的鼻祖”、“西方现代小说的奠基者”。晚年还辛勤培养了另一位小说大师莫泊桑。
福楼拜主张小说家应像科学家那样实事求是,要通过实地考察进行准确地描写。同时,他还提倡“客观而无动于衷”的创作理论,反对小说家在作品中表现自己。在艺术风格上,福楼拜从不作孤立、单独的环境描写,而是努力做到用环境来烘托人物心情,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他还是语言大师,注重思想与语言的统一。他认为:“思想越是美好,词句就越是铿锵,思想的准确会造成语言的准确。”因此,他经常苦心磨练,惨淡经营,注意锤炼语言和句子,他的作品语言精练、准确、铿锵有力,是法国文学史上的“模范散文”之作。
福楼拜的巨大声誉在相当程度上是因为《包法利夫人》无懈可击的文体成就。米兰·昆德拉有一句流传很广的名言,大意是,直到福楼拜的出现,小说才终于赶上了诗歌。福楼拜的出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而《包法利夫人》更被认为是“新艺术的法典”,一部“最完美的小说”,“在文坛产生了革命性的后果”。由于这部作品的问世,福楼拜在一夜之间成为足可与司汤达、巴尔扎克比肩的小说大师,举世公认的杰出的文体家。到本世纪初,福楼拜的影响与日俱增,现代主义的小说家也把他奉为始祖与楷模,尤其是50年代后的法国“新小说”,对福楼拜更是推崇备至,他们认为正是福楼拜使小说获得了与诗歌并驾齐驱的地位。
相关链接:
馆藏纸本《包法利夫人》
电子阅读《包法利夫人》(读秀)
福楼拜著作馆藏纸本
豆瓣读书《包法利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