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车站》2019.11.22
阅读点击量:

一部温情动人的小品,具有新现实主义风范,它讲述生命的悲欢离合,交织着人生的喜悦和苦痛,以感伤的氛围和细腻的笔触传达着电影中所呈现的悲悯,不经意间拨动了观众心底最深的弦。

1998年巴西出品,全世界最好看的电影之一。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最佳女演员奖;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及女主角提名。

1.寻找与救赎

寻找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人生命题,寻找幸福,寻找方向,寻找梦想,寻找希望……“在一种宗教的朝拜气氛里,整个国家都在寻找着,男孩要寻找他的父亲,老妇人要寻找她的归宿。而这个国家,要寻找它的根。”—— 《中央车站》的主题就是有关寻找起源和自我发现的历程。

嘈杂纷乱的里约热内卢中央车站,出现的多是生存在社会底层的人。老妇人朵拉是悲观冷漠的孤独飘零的,她在黑暗的环境里迷失自己失去了对生活的感动,宁愿活在封闭的内心中排斥一切她认为累赘的情感。小男孩约书亚外表有着和年龄不相符的早熟以及察言观色的能力,内里却也有着一般孩子那种鲜活的纯真,母亲死后几乎没有人理会他,他却执著地抱定一个寻找父亲的信念。这一切通过影片开端一系列紧凑的情节铺陈开来,简单而震撼,体现出了大城市中那种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人文关怀的缺乏。

朵拉和约书亚都选择用适合自己的方式抵御生活中种种令人措手不及的变故,朵拉选择的是遗忘,而约书亚则是铭记。生活的机缘使这样的一老一少共同踏上了寻找的旅程,随着长途汽车奔驰在广袤的巴西大地上,两个人伴在一起寻觅着,如同生命的两极:纯真与苍老,喜悦与忧伤,被一条看似无尽的道路引向未知的终点。在这寻找的过程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拉近,心与心的隔膜也逐渐消散。约书亚不懈地努力寻找自己的根——父亲、家,而帮助约书亚寻根的朵拉也由此寻到了属于自己的根——人性和爱。朵拉与约书亚,已经无法说清究竟谁是谁的救赎者,究竟是谁指引给另一个人新生的方向。

2.人名和寓意

在《圣经》里,耶和华晓谕摩西的助手约书亚说:“我的仆人摩西死了,现在你要起来,和众百姓过这约旦河,往我所要赐给以色列人的地方去。”正是这个名为约书亚的先知,引领着以色列人回到了故土,重建美好家园。而巴西人民在经历多年的政治变乱与经济危机之后,也默默盼望着走出苦难,重新找到通往幸福的旅程。

巴西人对于宗教的虔诚是令人震惊的,小男孩约书亚一直在寻找的父亲名字不仅叫作耶稣并且也是木匠,还有两个哥哥一个叫赛亚一个叫摩西,都是圣经里的名字。而耶稣这个名字在片中也无疑代表着一种真理和信仰,他如同一个谜自始至终也没有出现过,于是便成了一个关于“家”的图腾。孩子永远在寻觅,永远在寻找那条回家的路……可是回家的路却是如此地漫长!

所幸的是,在寻觅的过程中,还有着别的新的发现和感动。于是,“父亲”淡出。寻找、失落、再得到,这是否也是我们在追求真理和渴盼回归的生命过程?

3.镜头语言和精彩影评

中央车站》剧情简单,但不失细腻,没有激烈跌宕起伏,而张力在平缓中扩张;《中央车站》画面美丽,镜头语言运用非常好,仿佛是一场云影依稀的旧梦。广袤的南美大地在镜头下不停地转动,离开了狭小脏乱的车站和城市后,就是广阔的荒凉但又不失美感的景色,嘈杂的都市、凋敝的乡村在眼前匆匆掠过……从一开始纷乱昏暗的地下车站,到后来路上壮丽的风景,都在述说着人物心境的变化,而一老一少的身影给路上这个孤独美丽的旷野景色添了几许的温柔。没有华丽的特效,简单却带着诗意。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集中了物质之大成,可是它缺少的东西却如此致命,人类被教唆成头脑简单的崇拜者,懂得奢侈的美丽,可他们学会了嘲笑和僵硬。被城市讽刺得最厉害的,是爱和信任,同情和宽容。有时电影是人类的老师,它用细致的镜头,温柔的光线,沉默的表情,用泪水和欢笑来教导人类尊重一些东西,比如《中央车站》。朵拉和约书亚是两条线,分分合合,孩子用纯真试图打动忘却,老人习惯用沧桑保持坚定。最后在对灯神圣母的朝拜里,展现在眼前的是这个国家和隐藏其后的整个人类在寻找希望和尽头的爱。朵拉在黎明前离去,而他们都已经完成了自己心灵的旅程,学会想念,学会回忆,学会如何去爱和相信。” ——著名影评人 元曲